首页 > 河南旅游 > 旅游攻略 > 骑着白马跨龙门
骑着白马跨龙门
https://www.lvyouwang.org 添加时间:2012-09-24 16:53:14 来源:旅游网 点击次数:

    大年初四,天还是黑乎乎的,我们决定起程赶个早,加了125元钱的油,沿着107国道继续朝南开。我开夜车不行,主要是对对方的100瓦强灯光刺眼时,什么也看不清。这时候只能听天由命,紧握方向盘,沿着直道开,等着他呼啸而过。

    当车行驶到河南境内安阳收费站时,车子被拦住了,要交费。我说从山东经河北这几天都没有收费,怎么你们河南要收费啊?他们讲,上面规定的,从年三十晚上20点到年初四早晨6点全国都不收费,高速公路也不收。唉!太好了!现在已经过了6点,要收费了。交完过路费,一路到郑州过五站又交45元。

    将到郑州时,心想我妻子一路跟我来,所到之处都是没有名气的地方,虽然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因为才批准不久,都是一些除了本地人知道以外,很少为外人知晓。所以临时决定改变方向,沿着绕城公路向右拐,驶上了去洛阳的高速公路。并且将方向盘交给她驾驶。本来想让她多练车的。结果因为一场大雪,从初二一直到现在全部都是我一个人驾驶。现在总算可以交出去了。

    我妻子驾着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,可以看得出既紧张又兴奋。不过有一个毛病,可能女驾手的通病。喜欢跟前面的车很近的时候,才猛打车头,超车,然后又快速回到行车道。以为这样子安全。实际上应该在离前面车30米远的地方,就要打左向灯后,斜着快速切入、超车,再斜着车速不减慢慢回到行车道。

    从洛阳东下了高速,拐到白马寺。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0公里处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(68)兴建的第一座寺院,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,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"祖庭"和"释源",有"中国第一古剎"之称。白马寺的由来据说是汉明帝梦见金人,臣圆梦称佛故派人取经。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回来的,寺院建成后,起名为"白马寺"。

    1961年3月4日,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A92)。1995年7月31日,我第一次到白马寺,当时主要是冲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去的。白马寺大门并不起眼,就在公路边上,和其他寺庙差不多。这次去一看,唉!大不同了,在原来的大门前,向外推进估计有100米,又加了一道门,原来的那道门还在,成了二道门,原来的寺庙成了内院。现在的大门是第一道门,建有气势恢宏的巨大花岗岩牌坊,在二道门之间开挖了一条河,在曲曲弯弯的河上,架起一座石桥,有点象天安门前的金水桥,在桥里桥外的广大空地上遍栽各种名贵花木,地上遍地铺上茵茵青草。完全是一副天下第一刹的皇家气派。

    今日的白马寺掩映在一片丛林之中,北依邙山,南望洛河,绿树红墙,梵殿宝塔,显得庄严肃穆。寺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千佛殿、毗卢阁、钟楼、鼓楼等。山门外有两匹石马,是后人把其它宋墓前的石马移来附会"白马驮经"之意。寺内钟鼓楼之北有天竺僧人摄摩腾、竺法兰的两个墓冢。寺内原出土之弥勒菩萨玉石像,高2.16米已被盗往美国。

    原白马寺大门,也即山门,为牌坊式石砌卷门三间,灰瓦歇山顶。进得山门,但见古木参天,松柏蔽日。红墙二层的钟鼓楼分列两侧。内藏的钟鼓都十分巨大。天王殿座落在中轴线上,是见到的第一座大殿,为单檐歇山式建筑,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前后有门,四周有回道。天王殿内恭奉弥勒佛,背后是本寺的保护神韦驮,两边各站立二尊天王。穿过后门,又一座大院,正面又一座大殿为大佛殿。形状结构大小与天王殿相似。大佛殿的后壁和两山皆用梯形青石、梯形青砖和大青砖镶砌。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见。大佛殿也是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广19.95米,进深11.07米,前有月台。寺内最大的一组建筑是清凉台和毗卢阁。汉代以来都是藏经之处。台高6米,长43米,宽33米。四周砖砌,台下卷洞,砌法和卷石上匠人的题字均具东汉风格。台上毗卢阁为重檐歇山,面阔五间。广17米。进深三间,宽11米,彩棚朱柱,具有鲜明的东方建筑特色。阁前左右各有三开间的配殿。台周围有几组小型建筑,构成几所幽雅的小庭院。

    寺东南有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,也称释迦舍利塔,密檐式砖塔。底长宽各78米。高约25。下面为二层须弥座,塔身13层,每层砖砌出檐,尝存唐塔遗风,由下而上,外形略成抛物线形,自第五出以上,塔身收杀,使塔身上部更加圆和,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,在古塔中突具特点。我们到的时候将近中午,在阳光的照射下,显得光彩夺目。

    离开白马寺,先到关林, 是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是国内三大祭奠关公爷的寺庙。 位于洛阳南郊七公里处,因葬有关公的首级而得名。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清乾隆时加以扩建,如今已占地百亩,拥有殿宇廊庑150余间,古碑刻70余方,石坊4座,大小狮子110多个,古柏800余株。

    关林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,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舞楼,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,重檐楼阁,构筑之妙全国罕见。关林中的碑亭构筑奇巧,是典型的清代亭式建筑,两侧廊房内陈列着洛阳出土的众多石刻、碑碣精品。1979年关林被辟为“洛阳古代艺术馆”。

    另二处祭奠关公的地方是解州关帝庙,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。和湖北当阳关陵,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。关林前广场,现在成了市场,各种玩杂耍的、摆地摊的、卖小商品和饮食的,吆喝声此起彼伏,广场四周,都已经建成各种店铺了,比九年前是大不相同了。

    离开关林已经将近下午1点。在去龙门石窟的路上,看到有一家大餐馆门前停了好多汽车,我们也去凑热闹。把车停好。进门一看,果然餐厅布置的古色古香。一式仿红木桌椅,不过一楼大厅客人并不是很多。客人可能都在二楼包间里快乐呢。我们点了二菜一汤。荤素搭配,口味还好。用完餐,将车开到龙门前。龙门石窟大门前也已经面目全非了。除了建成回转车道和停车场以外,中间的商铺足足有半千米长,主要是卖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饮食店。

   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,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(A35)、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(A34)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。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(公元494年),直至北宋,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,共有97000余尊佛像,1300多个石窟。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。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(A37)。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,故古称"伊阙",隋唐以后,习称龙门。

(发布于:河南旅游网)  【回到顶部】 【返回上页】 【关闭窗口
相关资讯
无相关信息
下篇: 山中二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