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河南旅游 > 旅游攻略 > 洛阳六日纪行
洛阳六日纪行
https://www.lvyouwang.org 添加时间:2012-09-24 16:43:50 来源:旅游网 点击次数:

    第叁章  洛阳

    从开封到洛阳,大概三小时左右的车程。车到洛阳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,但是因为是盛夏,天还没黑。等摆脱了汽车站外拉你租车住店的大叔大婶后,找好宾馆,安顿下来。问清楚了宾馆总台的服务员,怎么坐车去著名的“真不同”,出门我们就赶忙上了一部在站台内准备开出的公共汽车。

    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,洛阳的公交车车况一般,但是报站非常清晰明了,可惜在车上没有线路指示,只能在站台内看,或者仔细留意听报站提示下一站的目的地。大概半小时,我们到了老集,下了车,问了人,在马路边找到了门面都颇气派的“真不同”饭店。因为担心浪费,看了菜单后,点了一个洛阳燕菜、一个黄焖排骨(这两个都属于洛阳水席的菜式),再要了一个香菇菜心(出来总担心青菜补给不足,因此青菜总少不了)。最重要的是点了2碗白饭。在开封吃了三顿包子(早午晚各一顿),现在可终于吃上米饭了。
 
    洛阳水席之洛阳燕菜(“真不同”饭店)

    早就了解洛阳水席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菜肴都是做成汤水的形式,全有汤汤水水,而燕菜又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道。主要就是萝卜丝,配上其他一些配料,有特点的是它萝卜丝的切法,很有特色,做得还真有些像燕窝,所以才叫“燕菜”。不过汤里放了不少的胡椒粉和香菜,喝起来不是很习惯。不过吃起来就很舒服,味道还不错。黄焖排骨也是水席系列,排骨外面裹着一层粉,焖好了和汤一起装在碗里端上来。味道也非常不错。

    吃完了饭,本想去附近的超级市场逛一逛,但是看看已经近关门时间,而且还要存包,我们嫌麻烦,于是就打的回宾馆了。洛阳的路甚少路标(反正我好象没怎么看到),总觉得不太习惯。西关城区广场上的九龙柱很雄伟,可惜没有安排时间,在下面好好看看,照几张相。坐车经过九龙柱好几次,看到的都是晨练的老人们和傍晚玩耍的小孩子们。

    因为在洛阳的行程安排相对轻松,所以我们就晚了半小时起床,在宾馆用完早餐后,坐上了开往龙门石窟的公交车。大约一小时后,就到目的地龙门了。

    下车后要到龙门,还必须穿过一大片的草坪与商铺。到洛阳的第二天天气好极了,温度不高,天气晴朗,有太阳,但是不晒。蓝天白云,再加远山与近处的河边的垂柳,整个人感觉舒服极了。心情也特别舒畅,在这种心境下旅游,真是再好不过了。大概十多分钟后,我们就来到龙门的入口了。龙门桥的桥洞下面,刻着“龙门”二字,还有块石碑,记载着龙门石窟的简介。买好门票,租了两台讲解机,我们就进去了。

    讲解机其实就是用MD机装载着录制好的讲解,随附送的地图,我们可以根据图上的编号,选择与讲解机对应的音轨,来听相应洞窟的介绍。龙门石窟始凿于公元493年,现存的窟龛2345个,佛像十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余品。主要作品都是开凿于北魏与盛唐时期。

    从大门进入的,首先是西山石窟北面的潜溪寺与宾阳三洞。听着讲解机里面的男中音平缓的解说,沐浴着旭日的光辉,在这些上千年前雕刻而成的佛像、洞窟前面驻足,看着他们宁静平和的表情,似乎也是在安详的看着世上众生,见证着斗转星移。每过一个洞窟,每看一尊佛像,每看着一面墙壁上面的佛龛、雕刻,我们都在感慨古人的高超技艺与艰辛劳动。

    龙门西山东山间流淌着伊水,龙门古称伊厥。在我们顺着伊水往南游览的时候,东山上的香山寺不时传出悠扬的钟声,仿佛把我们又拉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。顺着西山石窟一路南行,经过敬善寺、万佛洞等,我们就来到最宏伟的奉先寺了。踩着台阶上到奉先寺的平台上,不禁被正中供奉的卢舍那大佛的气势所震撼。奉先寺,意即侍奉祖先之意。事实上龙门石窟内不少洞窟、佛龛,都是皇亲国戚、达官贵人们为了表示对祖辈的纪念而修建营造的。而其中最庞大的奉先寺,是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建造的,为此她还捐出了自己的脂粉钱两万贯,传说卢舍那大佛,就是以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,寓意着皇帝是佛祖托身。随着武则天的退位与驾崩,龙门石窟开凿石窟的鼎盛时期,也伴随着奉先寺的停工,一起衰落下去了。

    奉先寺当初建造时留下的放置大梁的接口,现在仍清晰可见,窟上有鸟儿筑巢,欢快的飞来飞去。大佛两旁站立的菩萨、侍者、天王等,形象栩栩如生,虽然有些已经遭受破坏,缺损严重,但仍可看出古代人民的生花妙手,巧夺天工,令人赞叹。卢舍那大佛神态安详,两耳垂肩,似乎默默的承受了一千多年来的风霜雪雨而毫不在意,只是静静的看着我们。人站在大佛前面,也觉心灵得到净化,凡尘中的琐事暂时可以抛开,只需要在大佛前安静的站一会儿,人也会马上觉得轻松起来。

    过了奉先寺继续前行,一路行经记载着大量古代药方的药方洞、曾经被雷电击中的火烧洞等直到最南端的极南洞。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,北魏直到大唐的几百年历史,似乎在我们眼前露出了它们的一角。民族融合、佛教发展,似乎是那个时代的特点,除了人编写出来的史书,这些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好的证据了。人写的书,总会有失偏颇。死物不会说话,但恰恰也说出了最真的话。虽然龙门石窟历经洪水灾害、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,但保留下来的这些无价珍品,仍让我们对遥远的唐朝古风,更加深了崇拜与向往。
 
   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

    过了极南洞,顾名思义,西山石窟也就到了尽头。出了门,走过漫水桥,跨过伊河,就来到东山石窟了。讲解机的讲解,只有西山的部分。东山石窟在历史上规模比西山更为浩大,但是由于遭受破坏严重,至今留下的遗迹,我觉得几乎可以用“荡然无存”来形容了。因为去擂鼓台三洞要再往南走,我们不想走回头路,而且看着前路曲折上山,风景似乎又不及西山好,我们就没去看擂鼓台三洞,而是直接往北走回去。路上经过看经寺,碰上有工作人员在洞内拍录象,可惜游客不准进入,我们只能在铁栏杆外看了看,洞内石壁上的罗汉像很有特色。

    下了东山石窟,走到河边正对奉先寺的平台上,西山石窟全景尽收眼底。正中的卢舍那大佛一如既往的看着脚下的大地众生。两旁山上大大小小的洞窟,既像漫天的菩萨大佛,降临凡间;又似中华历史上的千疮百孔,记载着过去的血火与创伤。面前的伊水奔流不停,历史就这样定格在这里,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。

(发布于:河南旅游网)  【回到顶部】 【返回上页】 【关闭窗口
相关资讯
无相关信息
上篇: 开封游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