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海桑田之外,历史也让中西部的自然环境打上人类破坏的深深烙印。沃野千里的中原和草木苍翠的八百里秦川早已今非昔比,地理概念的变幻令青史中的故事变得难以理解。
今日陪二老游杜甫故里和陵墓,再度感受千年时空变异中文明的超越和不朽。“七月庭院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的院落,现在虽为杜甫故里纪念馆,但是一派萧条景象。历代修建唯余清代石碑和新建但未投入正式使用的瓦房,了无人气。各方拨、捐款并没使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者尽心尽力。也难怪,人口太密,连郭沫若题匾的“杜甫诞生窑”都曾为人占住,现在邻窑仍为民居所在。诗圣故里的现居民对诗圣并没更多一点特别的了解和尊敬。倒是我这样的外乡人诚惶诚恐的专程来顶礼膜拜,因了这历史和文明,为了他不朽的诗篇。
杜甫虽被后人按曾任最高官衔尊称为杜工部,实际终其一生未第,颠沛流离,最后客死洞庭湖中一叶扁舟之上,暂厝平江。四十三年后,其孙杜嗣业方遵遗愿移葬于和故里隔伊洛河相望的邙山岭上。四周空旷,仍留当年气象?当代名流、名家录杜诗名篇的书法碑林,掩在苍松翠柏、如火云般泡桐花之中,确为游人欣赏绝佳之处。见到毛泽东、郭沫若等人的杜诗手书,想起郭70年代出版的《李白与杜甫》,扬李抑杜只为“形势需要”。正应了这首杜诗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晒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裂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
伊洛河南侧的芝田乡稍柴村田野上,就是夏都斟寻遗址。
望向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右侧,是河谷切断的邙山,残缺破败的城墙土色逶迤在天限风光之中。那便是瓦岗寨好汉们曾攻占的兴洛仓--隋朝最大的粮仓遗址。
占地约3O平方公里的北宋皇陵群内现有4个大镇子,人口以万计,不看可知其淹没的程度。这次干脆仅仅路过,留待下次吧。
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,今日归来…
河南旅游WWW.LVYOUWANG.ORG 版权所有 (C) Copyright 2004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
河南 杜甫去来-河南旅游网